中國經濟導報 中國發展網訊 記者郭建軍報道 近日,記者從晉能控股電力集團獲悉,整合重組后的晉能控股電力集團裝機容量達到3814.71萬千瓦,火電裝機容量、清潔能源裝機容量、發電量、供熱規模等數據,均位列山西省第一。
近年來,晉能控股集團電力板塊在推動煤電機組靈活性改造的同時,繼續發揮資源優勢,壯大集風、光、水、燃氣、瓦斯等于一體的清潔能源產業體系,努力打造一個綠電經濟生態圈。
傳統火電廠轉型“加速度”
在全國電力行業能效對標中,晉能控股集團的眾多機組取得了好成績:陽高熱電2號機組榮獲35萬千瓦級超臨界空冷循環流化床鍋爐機組5A級稱號,河津發電2號機組榮獲35萬千瓦級亞臨界純凝濕冷進口機組4A級稱號,國峰煤電1號機組榮獲30萬千瓦級亞臨界空冷供熱廠用電率指標“最優”機組稱號……2021年,晉能控股集團為山西省三分之一的老百姓“增光添熱”。
“煤電作為基礎電源支撐,在當下乃至中長期仍將會是電力供應的主力,是電力安全的重要保障。”晉能控股電力集團科技信息部部長李風珍說,“面對發展新要求,傳統煤電角色正在悄然改變,逐步從基荷電源向調峰電源轉變,從規模化向集約化轉變,從經濟型向高質量發展轉變。實踐證明,智慧賦能、技術攻關才是助力傳統煤電企業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
作為國家實施“西電東送”戰略、優化資源配置重大工程的晉能控股集團塔山發電公司,面對近年來電力市場的深度變革,全力打造“智慧電廠”升級版。去年年底,塔山發電公司新型“智慧電廠”全面上線運行,將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5G通信等新技術與生產經營工作進行深度融合;多場景智能巡檢機器人、智能安防“一張圖”和三維可視化平臺正式上崗,傳統的“人盯人”安全管控模式正逐步向技防、人防、物防相結合的網格化智能安防模式轉變……
據悉,今年塔山發電公司將在前期建設的基礎上,繼續圍繞關鍵節能項目展開智能化改造,確保今年年底實現機組30%負荷連續穩定運行改造目標。
全力打造“百萬機組集群”
去年6月21日,山西省首座特高壓電網配套百萬機組——長治發電公司2×100萬千瓦項目雙機投產。該項目全年可完成發電量48億千瓦時,供熱120.76萬吉焦。
與此同時,該項目引領了一個產業集群的發展。晉能控股集團瞄準同熱三期2×100萬千瓦、塔山三期2×100萬千瓦、漳澤三期2×135萬千瓦等5個百萬等級煤電項目,為打造“百萬機組集群”鋪路架橋。
同熱三期2×100萬千瓦項目是晉能控股集團按照山西省委省政府“上大壓小、產能置換、淘汰落后、先立后破”的戰略部署投資建設的綠色、清潔、低碳、高效的兜底保障電源。該項目機組采用國際先進的超超臨界、直接空冷燃煤發電技術,配套煙氣脫硫、脫硝、除塵以及水處理系統,可實現大氣污染物近零排放、廢水零排放。項目建成后,年發電量可達92億千瓦時,最大供熱能力約4200萬平方米。如今,該項目正圍繞手續辦理、設計優化、設備招標、施工現場準備、加快施工臨建等多條主線,做開工前的最后準備。
此外,坐落在長治市的漳澤三期2×135萬千瓦項目,將建設2臺135萬千瓦超超臨界直接空冷火電機組。這2臺機組建成后,將成為世界上單機容量最大的火電機組,具備深度調峰能力,可為風電、太陽能發電消納調峰,也可在極端條件下頂峰發電。
清潔能源產業再上新臺階
初春時節,筆者來到山西省西北邊陲的右玉縣右衛鎮,澄凈湛藍的天空下,緩緩轉動的白色大風車和藍色光伏板在廣袤的大地上星羅棋布。
右玉縣是山西省重要的清潔能源基地,境內四周環山,高原、丘陵、河谷相間其中。該地地勢起伏較大,太陽輻射強,光照時間長。
“白天風力小,主要靠太陽能光伏板發電;到了夜里,風力大,主要靠風機發電。”晉能清潔能源光伏發電公司辦公室主任黃文濤向筆者介紹道,“特殊的地理條件讓兩種新能源有機結合,先進的設備將新能源轉化為綠色電力,穿越千萬里為各地送去清潔能源。”
今年3月,晉能控股電力集團長治沁源90萬千瓦抽水蓄能項目地質勘探正式開工。
據長治沁源抽水蓄能項目總經理王峰介紹,以光伏、風電為代表的常規清潔能源發電項目的一大特點就是具有波動性和間歇性,它需要靈活的電力系統和發電方式去填補。而抽水蓄能作為經濟性最優的儲能技術,能夠從根本上轉變傳統電力系統即發即用的特性,保障常規清潔能源的大規模發展。
“沁源抽水蓄能項目作為晉能控股集團的首個抽水蓄能項目,對實現集團的綠色發展目標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王峰說,“為了讓該項目早日落地生根,晉能控股電力集團上下倒排工期、掛圖作戰,提前謀劃廠房地質勘探、項目單位營地、對外交通、上下庫連接路、施工供電系統、通信保障等工程,統籌推進各項工作,為抽水蓄能項目正式開工打下了基礎。”
據悉,晉能控股集團將在全力推進19個風光項目于今年年底前全容量并網發電的同時,面向全國拓展發展地熱發電、儲能、生物質發電等15類其他清潔能源項目。此外,晉能控股集團將圍繞清潔能源領域組織科技創新專項,持續培養打造創新型、專業化人才隊伍,突破產業關鍵技術瓶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