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發展網訊 4月20日,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發布CMF宏觀經濟月度數據分析會(2022年4月),本次會議聚焦“三重壓力疊加超預期變化的宏觀經濟”。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主要成員于春海代表課題組發布主報告。
報告表示,從2022年一季度宏觀經濟運行來看,三重壓力確實在生產側、需求側等等方面充分明顯地呈現出來,而在這樣的背景下,在整個3月份又出現了很多超預期的意外變化,比如國際政治格局、國際地緣關系的演變,國際大宗商品市場進一步的演變,也有國內疫情的擴散,這些超預期的變化使得一季度3月份整個宏觀經濟下行壓力進一步加大。
具體來看,首先是疫情快速蔓延,特別是作為我國經濟中心的長三角地區的蔓延,對我國經濟社會運行帶來的影響會非常大。其次是大宗商品價格上漲趨勢,帶來更大的成本壓力和通脹壓力。此外,國內外疫情防控政策的水平差擴大,對我國經濟內外循環之間的聯系構成威脅。
從經濟的情況看,目前整個消費層面的力量還沒有完全恢復。2022年一季度,最終消費對GDP拉動只有3.3個點,明顯低于2014-2019年的均值。從社會零售人均消費來看,無論是社零增長情況以及人均消費的情況,都處于一個很低的增長通道上。背后的原因在于可支配收入增速的下降和居民消費傾向的下降。進一步考慮,背后是收入差距的影響,工資、經營性收入和財產性收入這三者的增長速度在疫情沖擊下發生了一些非常明顯的變化,財產性收入增速明顯超過工資性收入增速,這會導致可支配收入平均數和中位數的平均數不斷擴大,總體收入差距也在擴大。在當前,有人也提出所謂的房地產市場的維穩政策等等,但從消費層面看,考慮到過去多年間人們一直在探討的高房價對消費能力的擠壓,對消費傾向的抑制,對收入差距的助長,以及對企業生產經營的拖累,從這些角度來說在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仍要堅持“房住不炒”等政策導向。
在上述情況下,新一輪疫情對于尚未完全恢復的國內消費需求會構成較大的沖擊。國民經濟的循環,無論是內循環還是外循環都應該有暢通的物流和客流,但疫情及相關防控措施會直接對這塊產生影響。物流運輸、人員流動和經濟活動下降幅度變得更大的情況下,新一輪疫情帶來的沖擊可能要比過去兩年當中的經驗判斷更大。
同樣,在過去兩年當中,在常態化的疫情防控下,事實上一些企業,特別是一些中小企業,他們在疫后的修復過程并沒有充分的完成。一方面是疫情的沖擊以及隨后的常態疫情防控;二是疊加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升帶來的成本壓力,他們承受外生沖擊的能力已經在持續消耗。在這種情況下,今年以來的壓力又進一步加大,特別是3月份以來的成本沖擊和新一輪疫情沖擊,中小企業可能很難承受累計性的影響。
3月份以來,國內外疫情走勢和防控政策方面的差異對我國經濟內外循環間的聯系構成了一些沖擊。國內外疫情防控政策的水平差異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對我國出口形成相對比較大的沖擊,過去兩年中支撐我國出口快速增長的外需力量可能會開始弱化,阻礙國內供應鏈優勢充分發揮。
另外,進入到2月份,特別是進入3月份,整個世界經濟的不確定性明顯提升。隨著歐美主要經濟體,特別是美國美聯儲“加息應對”創下歷史新高的通貨膨脹,導致整個國際金融市場的條件在收緊,主要國際金融市場的波動性明顯上升。在這樣的背景下,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的金融風險明顯加大。
報告最后提出,展望未來一段時間,我國經濟還將面臨比較大的壓力,需要在政策層面做出一些相對明確和有針對性的策略選擇,建議如下:
一是暢通物流運輸和人員有序流動是維持國內經濟循環的重中之重。
二是有效投資是實現GDP增速預期目標的關鍵。基建特別是大型基建項目所要求的人員接觸相對較少,有實現“閉環管理”的條件。在疫情防控壓力加大的時間窗口,基建投資的意義尤為重要。
三是從訂單、資金、稅費和常態化疫情防控措施等多個方面,給中小企業提供更加細致的支持。保住中小企業是保住市場主體的重點,也是保就業、居民收入和消費的基礎。
四是面對全球性通脹和高成本壓力,地緣政治矛盾助長在上、中、下游企業之間,應該在生產側和需求側之間分擔成本上漲壓力;對沖和緩解特定行業和企業的成本上漲壓力。
五是出臺針對家庭的應急救助政策。